编者按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80年过去了,硝烟早已散尽,扬州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,英雄的名字依然铭刻,英勇的故事仍在传颂。为缅怀历史、致敬先烈,7月23日起,扬州发布特别推出新媒体系列报道《烽火岁月·铁血扬州》。编辑部以实际行动践行“四力”要求,派出新媒体编辑,重访战场故地,追寻红色记忆,并采用文、图、视频、海报等结合的全媒体形式,再现古城扬州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,敬请关注。
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文珺 胡林 文/图/视频
制图 杨敏
“请大家抬头看墙上的石碑,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为原私立平民中学旧址。”暑假期间,前来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,讲解员告诉大家,“1937年,26岁的江上青正是站在这里的讲台上,用一篇《卢沟晓月》表达自己的抗日激情。”
青砖学堂的红色蜕变
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位于扬州广陵区旌忠巷33号平民中学旧址,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砖红窗小洋房。“平民中学建于1933至1934年间,江上青曾在此担任国文教员。他利用三尺讲台,言传身教,宣传进步思想,传播革命道理。”讲解员领着我们走进小院,只见主楼坐北朝南,楼上楼下均设有走廊,南山墙上嵌有“民国二十六年改建,平民中学建”字样。
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
“2011年是江上青诞辰100周年,当年4月4日清明节,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在扬州建成并对外开放。”讲解员介绍,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分为七个展厅,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回顾了江上青烈士的生平。
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走上二楼,我们仿佛能听到九十多年前平民中学里回荡的朗朗书声。在平民中学任教期间,江上青和于在春、王石城、顾民元等人发起创办《写作与阅读》杂志。江上青既是杂志的主要撰稿人,又是杂志的编辑及发行人。这份杂志对推动教学改革、启迪青少年爱国热情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,平民中学宣布解散,许多师生受江上青影响,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队伍,投身革命。
“江文团”部分成员照片
热血忠魂的千里征程
“江上青出生在江都一个中医世家,原名江世侯,16岁便走上了革命道路。”1927年到1930年,江上青两次因为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。全国抗战爆发后,江上青等人成立了“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”(江文团),从江都出发,溯江而上,广泛开展抗日宣传,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工作。
在展厅的地图上,我们看到红色路线沿长江向西蜿蜒:辗转苏皖豫鄂4省17县,行程1000多千米。为鼓舞团员们的士气,江上青作词创作江文团团歌。团歌这样写道:我们爬过一重山,又是一重山,越过一条河,又是一条河……要举起抗战的旗帜,要掀起抗战的巨波,要燃起抗战的烽火……
1938年10月,江上青被中共安徽省工委任命为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,赴皖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。他创办《皖东北日报》和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,推动八路军、新四军与国民党地方势力的团结合作,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1939年夏,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,身中数弹,以身殉国,时年28岁。”讲解员指向墙上“江上青牺牲处”的图片,“江上青遗体被抛入河中,随着河流飘至濉河边,当地百姓感念他的事迹,将他就地安葬。”
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内部展厅
薪火相传的红色课堂
“阿姨!他两次坐牢,为什么都没有放弃?”参观过程中,汶河小学东区校二年级的李端宸问讲解员。讲解员牵着他的手,来到江上青铜像前轻声说:“第一次入狱时他是共青团员,出狱后立刻入了党。正是理想信念的支撑,让江上青烈士从未放弃革命初心,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了终生。”
在史料馆二楼的侧厅内,我们看到江上青和爱人王者兰的合影。“十年壮志山河劫,一片丹心日月明。”王者兰为爱人写下的悼诗,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。
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江东才俊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,江上青烈士入选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烈士史料馆内常年人潮涌动,来自各地的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的党员干部以及青少年来到这里,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。
江上青烈士铜像
从1937年讲台上的《卢沟晓月》,到2025年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,三尺讲台播撒的火种,八十多年后仍在点燃星光。
原创文章,作者: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ananba.com.cn/1134.html